中國是紡織品生產和出口的大國,中國紡織行業自身經過多年的發展,競爭優勢十分明顯,具備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鏈,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,眾多發達的產業集群地應對市場風險的自我調節能力不斷增強,給行業保持穩健的發展步伐提供了堅實的保障。
2009年以來,國家圍繞“保增長、擴內需、調結構”采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,為我國紡織行業提供了較為寬松的國內發展環境,使行業從2008年下半年以來的困境中得到了緩解和恢復。近年來,我國紡織行業圍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、轉變發展方式所做的工作取得成效,增強了行業發展的內在動力。因此,在全球經濟仍不景氣、國際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,我國紡織行業已呈現企穩回升、逐漸向好的良好局面。
2009年1-11月中國紡織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,005,555,339千元,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0.32%;實現累計利潤總額77,718,296千元,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7.75%。
由于紡織工業的市場化進程進一步加快,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越來越明顯,對改善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產生積極效果,形成向大企業集中、向沿海地區集中和向產業集群集中的格局。東部地區依然是紡織產業重點發展區域,僅江蘇、浙江、廣東、上海、山東、福建東部沿海五省一市就集中了全國80%以上的規模以上紡織企業,73%的從業人員,82%的銷售產值,88%的出口交貨值和超過90%的外商、港澳臺資本;在縣、鎮區域經濟中,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體、具有專業特色的產業集群、專業城鎮逐步形成。
國務院于2009年4月24日出臺了《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》。規劃提出,2009年至2011年,我國紡織產業調整和振興的主要任務有八:穩定國內外市場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、加快實施技術改造、淘汰落后產能、優化區域布局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、加快自主品牌建設、提升企業競爭實力。此規劃可以作為促進建設紡織強國的重要促進劑,有利于紡織行業戰勝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,其最根本、長遠的意義在于促進紡織產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。
【又訊】: 一周以來,輕紡面料市場受雨天及倒春寒影響,外來客戶及來單有所抑制,面料出樣及備貨量有所不足;最主要的是,本周飾用面料、服裝面料、里子布等多在銷庫存,市場如FDY為主的窗簾布、窗紗、里子布,FDY與DTY織制的薄型梭織時裝茄克布、襯衫布,年前各有備貨,并多以年前價格銷售。而本周天氣影響出貨緩慢,年外以來印染業的用工不足,主要工序染廠、印花廠加工紛紛漲價,對本周市場成品面料的放量運作造成相應牽制,促使前道織造難以大批產出。 從一周面料市場總體可見,中高檔歐美來單少有出現,一周來自非洲、美洲、中東的外貿業務也明顯少于去年同期,而大宗訂單更是內外貿少見,但凡長絲西裝布、時裝布,長絲褲用面料,長絲裙裝繡花布、裙裝多合繡、貼片貼花布、窗簾布、窗紗類等品種,雖然一直分批互動,但批量均不大,且基本都是去年庫存,客戶也僅認同年前價格,有的內銷客戶對平價批次也仍在打壓,多數未能接受漲價品種,一周連前期訂單虛高的價格也各有不同下調。本周長絲布中各類新款品種僅以出樣為主,少有成批現貨。由于市場從長纖到短纖各類品種成本價格以漲為主原因,上半年品種僅窗簾布、時裝茄克布及T恤運動布以老款帶新款有所啟動,其它多數品種均處在等一等狀態;有的因印染資費上漲,正在與廠家洽商,加工產出有所拖延;有的因獲利方面的不滿,開著門面尚不敢進貨,整體市場積極性明顯欠缺。市場一周上道面料坯布價格有所松動,訂單虛高的價格在下來,但其它如加工費用、營業房及稅務支出均在上升,此跌彼漲使整體面料價格仍難以下降。